“沒想到這個廢棄了的村莊,變成了家庭農場,種上了煙草、元胡和生姜,真是變廢為寶,還解決了我們在家門口就業的難題!12月10日,家住光澤縣司前鄉碗廠平安新村的脫貧鞏固戶雷仁富說。
這個廢棄了的村莊,原來就是司前鄉碗廠村半嶺村民小組,是個少數民族聚居點。有人口27戶126人,清一色姓雷,祖祖輩輩靠種田和挖筍為生。從1993年到2003年,因交通不便和地質災害等原因,先后搬遷到附近的碗廠村平安新村、司前村下排新村、新龍街等處定居。遷入新居后,在政府的搬遷政策引導下,每家每戶就把自己的舊房屋拆除,屋架便當舊料賣了,宅基地復墾出來,就變成了良田,周邊還有一些因勞力外出無人耕種的荒田和荒地,長滿了茅草和雜樹。

還是碗廠村婦女主任鄭雪清有眼光,看準了這個機遇,與當地村民一商量,把周邊的這些撂荒地流轉過來,又向縣有關部門申請,批準成立家庭農場的營業執照,辦起了“光澤縣司前鄉宏福家庭農場”,一家三口人大張旗鼓地干了起來。
光澤縣司前鄉宏福家庭農場,創辦于2019年5月,注冊資金50萬元,法人代表鄭雪清,在這個廢棄村莊里,流轉水田地30畝,墾復撂荒地20畝,第一年種植煙葉20畝,除去成本,純收入只有4000余元;第二年種植元胡50畝,與光澤承天藥業公司簽訂回收合同,由于初次創辦農場,經營不善,效益低下,除去成本外,純收入只有5000余元;
鄭雪清清楚地認識到,連續兩年,農場效益不高,問題在哪里?關鍵在于自己沒有農業技術。于是,在鄉農技部門引導下,決定向縣有關部門申請委派科技特派員來農場做技術指導。此后,縣有關部門委派粱義明為該農場科技特派員,與該農場結成利益共同體,根據經營需求,提供合適的專業技術,以上門服務、電話、微信、慧農信線上咨詢等形式服務,為農場解決了生產過程中產前、產中、產后一系列技術難題,特別是農作物病蟲害防治。同時,還為農場制定了適合本農場的立體生態農業模式的最佳生產、管理方案。
同時,科特派向農場投資3萬元,結成利益共同體,年終按股份比例參加利益分紅。
2022年,由于元胡訂單取消,農場改種生姜20畝,玉米30畝。在科特派的精心指導下,農場提高管理水平,今年生姜種植效益顯著提高,畝產達到1500公斤,總收入達到3.5萬元。玉米種植30畝,日常管理到位,產量大幅提高,畝產達到500公斤,總收入8.5萬元。農場全年總收入達到12萬元,除去成本,純收入8萬元,比上年增長4萬元。
農場從成立3年來,吸收了16位村民(其中婦女居多,脫貧鞏固戶4人),按季節參加勞動,年務工40至60天,日工資120元,年平均收入達到4000~7000元。長期參加農場勞動的脫貧鞏固戶雷仁富,每年務工60天左右,年收入在7200元,加上平時在附近打些零工收入3000余元,全年總收入超過萬元,基本保障了脫貧后不再返貧。
“由于科技特派員為農場提供了技術指導,使家庭農場效益提高,農民收入增加,很受農民歡迎!编嵮┣逭f。(田裕鑠)